美投資移民項目雖招百億美元卻引發爭議 細數其26年功過是非【2】

孫衛赤

2016年10月09日08:10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對美國有功有過

對於實施26年的投資移民項目的成效,無論是相關機構、項目公司還是移民律師,他們都認為該計劃對地區經濟發展的正面影響是顯著的。

根據非營利行業貿易組織“投資美國”去年5月出版的研究報告,2013財年的投資移民為美國GDP直接、間接的貢獻是35.81億美元,支撐了4.12萬個工作機會。同一財年,受惠於EB-5項目最多的行業是建筑業,其他依次是法律服務、批發貿易、房地產等。

玉光國際集團項目公司已在南加州操作了13期區域中心工程項目。該公司客戶服務總監喬晴介紹說,其項目有望在當地產生經濟效益,比如波莫納市生活廣場,如果建成,將是這個城市最大的商業中心。目前已完成2.2萬平方米的建設,沃爾瑪和美國連鎖超市WinCo Foods是其主要大型商戶。“這個商業中心位於洛杉磯縣、河濱縣和聖貝納迪諾縣交界處,填補了該地區沒有大型商業區的空白,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為3個縣的經濟發展帶來活力。”

“投資移民是聯邦政府政策,美國各州在不同程度上受益,其中華人聚集的城市成效更明顯。”移民律師華強說。

然而,EB-5項目也帶來諸多問題。首先是眾多開發項目存在欺詐嫌疑,既不歸還投資者錢,也不提供簽証。

在律師申春平看來,該問題的嚴重性不僅體現在欺詐情況較普遍,而且許多都牽涉到華人投資者,其中一個著名的案件是2013年案發的芝加哥會議中心項目欺詐案。此案中的美國商人塞思曾謊稱,他將融資建設“世界最大規模”的酒店和會議中心,投資者隻需購買股份就可獲得EB-5簽証。最終250名中國投資者卷入案件,涉及1.5億美元資金。

華強說,她曾接手這樣一個案件。一名客戶找來說,此前他認識了一個自稱在美國政府工作的人,說是可以找到50萬美元的投資移民項目。把錢轉過去后,該客戶發現不對勁,“在索要錢的過程中,幫他聯系項目的那個人突然去世,此人的合伙人也跑了,最終血本無歸”。華強認為,此案數目雖然不算大,但卻可以看做是“現金換不到綠卡”的典型事例。

為何欺詐案屢屢發生?申春平列舉了兩點原因:“第一點道理很簡單,拿區域中心項目來說,隻有大量進錢才能賺錢,否則不夠分利。因此許多律師、中介等不管法律原則、項目好壞、手續是否合規,都試圖先把客戶的錢拿來。”第二點是監管不力,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雖然移民局負責審批區域中心投資移民項目,但評估投資效益或確保項目質量並非該機構的職責。所以如果開發者在申請項目階段有不實陳述,基本無人監管。

除了欺詐,坐落於富裕城市社區的高端開發項目佔據致力於提振落后地區經濟的EB-5項目的主導,也成為備受詬病的主要原因,比如《華爾街日報》今年6月披露的紐約豪華大廈項目。報道說,該項目位於曼哈頓中央公園以南,建成后將成為美國最高的住宅樓,瞄准了超級富豪。開發商試圖通過EB-5計劃尋找外國投資者,以能夠為施工籌集近2億美元。

另外,一些國會議員認為EB-5項目傳遞了錯誤的理念。《金融時報》援引參議院情報委員會副主席戴安娜·費恩斯坦的話說,“這個項目極其不公平,傳遞了關於美國價值觀的錯誤信息”。

“這是用現金換綠卡。”美國智庫移民研究中心的研究員戴維·諾思總結說。部分議員和執法機構還擔心,很難確保資金不是洗錢所得,以及獲得簽証者不會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

(責編:石希、梁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