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亚洲“重心”战略调整的背后
“套牢”亚太让军火商发大财
11月20日东亚峰会全体会议上,美国总统奥巴马忍不住打了个哈欠。
美军“重返亚太”再度升温,直接拉动了亚太地区的军售,而美国在亚太军售的主导地位,也决定了军售在其重返亚太战略中既是利益驱动,更是控制手段,亚太面临被“套牢”的危险。
近段时间来,亚太地区的军购热潮此起彼伏,多个国家出手阔绰——日本宣布“全球鹰”无人机采购计划,随后韩国推出“爱国者-3”导弹防御系统采购计划,印度则抛出了600亿卢比军事设备采购案。
今年3月,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发布报告称,亚太地区在过去5年勇夺全球武器进口桂冠,并包揽了前五名,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预测亚洲军费在2012年将赶超欧洲。世界军贸分析中心预计,印度2012年武器进口总额将达94亿美元,并将长期高居亚太各国榜首。
与军购大客户相对应,在全球武器出口排行榜上,美国、俄罗斯是“大佬”。据统计,2011年美、俄和欧洲主要国家军售额占全球总额的82.53%。军售大国为了占领市场份额,也是各显其能。政要推销、技术合作、借贷消费,甚至打出石油、核电“能源牌”。法国“阵风”战斗机之所以能够赢得印度126亿美元大单,与重要技术转让息息相关。日本之所以选定F-35,也与日方企业可能承担四成制造项目密不可分。据统计,美国每生产1300亿美元军火,就能够拉动1%的GDP;每增加10亿美元订单,就能解决上万人就业。中东军火市场萎缩、美军自身需求缩减等原因,都让美国军火商盯上了亚太地区。 美国亚洲“重心”战略调整的背后
【世界报业辛迪加网站11月16日报道】题:美国不稳定的“重心”(作者印度政策研究中心战略研究学教授布拉马·切拉尼)
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赢得连任后的首次出访凸显了亚洲是美国经济和安全政策的新核心。但奥巴马的亚洲之行也强调了美国在该地区政策的主要问题:美国的“重心”向亚洲转移具有切实的战略内容吗?还是主要在口头上对老政策的重新包装?
对中国日益增强的自负态度所引发的地区担忧迅速作出评估的美国强化了与亚洲现有盟友的军事关系,同时与新朋友缔结了安全关系。但美国重返亚洲中心舞台的炫目光辉掩盖了在面临中国时,保持该地区主要安全支柱的关键挑战。
其中一个挑战是必须遏制美国相对实力的流失,而这种实力需要美国国内全面复苏,包括巩固财政。但削减开支的必要性又引发了美国可能无法为向亚太地区军事转移提供资金的前景——或者更糟糕的是,美国将被迫缩减在那里的开支。 在亚洲,奥巴马“英雄回归”气势有些虚
奥巴马昨天访问缅甸,美国离亚太似乎又进了一步,这在一些西方媒体看来,大有“英雄回归”的气势。确实,“美国重返亚太”战略一旦进一步实施,将会对中美之间的平衡关系造成严重的破坏,同时如果美国坚持其在南海问题上明显有失公正的立场和态度,中美有可能由竞争走向对抗。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诸多局限,这为该战略的成功实施带来不确定性,同时也为中国提供了更多的应对空间。
第一,美国军费削减将极大影响其在东亚地区的军事部署。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影响,正在复苏中的美国已无力再拿出如先前一样的资金作为军费。从2011年年底开始削减军费的情况来看,美军削减军费的数字呈现上升趋势,这预示着美国军事战略将在未来受到限制,从而影响美国“重返亚太”军事部署的进一步实施。
第二,美国政府换届将有可能干扰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持续性。美国将在2013年1月正式完成政府的换届。尽管奥巴马获得连任,但希拉里早已表态将退出政坛,这意味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有可能丧失主要推手。这一战略在美国政府换届后,将在持续性上面临很大的局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