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科學家宣布將復活猛犸象 滅絕物種真能起死回生?

2017年02月23日08:0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內蒙古自治區滿洲裡市扎賚諾爾猛犸公園共有80多座猛犸象雕塑,是中國規模最大的猛犸象雕塑群,該地曾出土了我國已知猛犸象化石標本中最大的一具,因此扎賚諾爾被稱為猛犸故鄉。 劉兆明攝(人民視覺)

  核心閱讀

  近日,哈佛大學科研團隊宣布將利用基因技術復活猛犸象。這一大膽設想雖然在技術上仍有障礙,但在理論上是可行的。我國科學家表示,並不反對此類研究,但適者生存畢竟是物種進化規律,人類沒必要執著於復活滅絕生物,而應將生物技術更多地投入到維護生物多樣性、挽救瀕危物種方面。

  看過動畫電影《冰河世紀》的觀眾估計會對萌萌的猛犸象印象深刻。猛犸是一種古脊椎動物,生活在約1萬1千年前,最著名的種類是長毛猛犸象,屬於冰河時代的典型標志物種,上一次冰河時代一度稱霸亞洲和北美大陸。但由於氣候變化等原因,在距今約4000年前銷聲匿跡。

  近日,美國哈佛大學的科學家說,如果他們的研究進展順利,將來帶有長毛猛犸象特征的亞洲象“混種”或許可以活生生地出現在世人面前。猛犸象真的能復活嗎?其間有什麼困難?該如何看待這種復活已滅絕古生物的行為?

  靠譜麼?

  提煉活細胞,將猛犸象基因編入亞洲象基因組的設想成立

  猛犸象多生活在寒帶冰原,曾是世界上最大的象,成年的猛犸象高約5米,寬約3米,體重約10噸,比現在的大象大兩倍左右,披著長毛,一對長而粗壯的象牙向上向后彎曲並旋卷。

  2013年,科學家在西伯利亞冰層中發現了一具保存相對完好的雌性猛犸象遺骸。從那時起就一直有科學家希望從中提取DNA,通過基因技術讓它復活。據英國《衛報》報道,美國哈佛大學一個團隊正嘗試利用CRISPR基因編輯工具,將從長毛猛犸象殘骸上獲取的基因拼接到亞洲象的DNA上,從而培育出雜交胚胎。若培育成功,科學家們將向世人展示包括小耳朵、擁有皮下脂肪、長毛、耐冷等猛犸象體征的新型大象。

  “社會普遍關注和學界討論較多的猛犸象復活問題,同此前討論過的恐龍復活一樣,都需要一個前提條件——提取活細胞,有了活細胞才可能進行后續操作。”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李偉表示,“針對在西伯利亞發現的雌性猛犸象遺骸,提取其活細胞的設想是可以成立的。”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鄧濤也認為,以現在的生物技術,復活猛犸象在理論上是可行的。

  困難麼?

  不論是克隆還是四倍體補償技術,都面臨一定挑戰

  一般認為,猛犸象和如今仍存活的亞洲象都有共同祖先,可能通過亞洲象實現猛犸象的克隆。但這種克隆技術除了需要DNA,還要有細胞核。遺憾的是,因為猛犸象遺骸歷經數千年,細胞核早已受損。因此嚴格地說,復活的並不是完整的猛犸象個體,而只是其基因中包含的某些性狀。據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院長徐訊介紹,讓猛犸象復活需要三個步驟:第一步,復活猛犸象細胞﹔第二步,恢復細胞的全功能性並形成胚胎細胞﹔第三步,找到代孕母體孕育生產出個體。

  目前科學家已經實現了前兩步,但第三步代孕則困難重重。猛犸象即便和近親亞洲象基因組差異仍有4.7%,因此對於移植胚胎,母體的免疫排斥反應很可能導致代孕流產。

  如果真要復活某種滅絕的哺乳動物,都繞不開兩種能在哺乳動物中實現的無性繁殖技術:克隆技術和基於干細胞的四倍體補償技術。李偉介紹道,以克隆技術為例,就是將體細胞核放入一個卵母細胞裡,然后把重構胚胎放進母體后發育成完整個體。這種技術面對兩個挑戰:第一是異種卵母細胞進行克隆很難支持這個物種的細胞發育成一個胚胎﹔第二是異種移植問題,即將猛犸象的克隆胚胎移植到與猛犸象親緣關系比較近的物種中,比如亞洲象,很可能因為遇到免疫排斥而導致克隆胚胎不能在亞洲象體內發育。

  值得麼?

  生物技術更該用來維護生物多樣性,而非執著於復活滅絕物種

  嘗試以基因等特殊形式復活古代動物的做法並不新鮮,早年就有人宣稱要從事該方面的研究,但在學界一直頗具爭議。人類是否值得復活猛犸象這種4000年前就已經滅絕的物種?

  “類似猛犸象等古生物物種的消失是生物進化的自然過程,是正常的生物更替。”鄧濤表示,在生命演化歷史中,隨著全球氣候和生存環境的改變,有物種滅亡,也有新物種誕生。猛犸象是存活於冰河時代的萬千物種之一,在生物進化過程中物競天擇,不適者不能生存,從地球上消失是很正常的現象,人類並沒有必要執著復活已經滅絕的古代生物。“即便通過現代生物技術復活了猛犸象,現在的氣候、生態環境已經完全不適合它的生存。”鄧濤補充道。

  針對一些認為復活猛犸象等滅絕動物可能會填補生態系統中的某些空白的說法,鄧濤認為根本不能成立,“雖然猛犸象在冰河世紀曾在西伯利亞大草原生態系統中扮演過重要角色,但這個生態系統已經改變。為了讓復活的猛犸象存活,人類可能還需要改變現有的環境或人為地創建一個環境,這會花費很大的精力和成本。”

  “我並不是反對科學界從事復活已經滅絕古生物的研究,也不否定他們的工作。這些努力隻能從側面驗証利用基因技術復原一部分生物特征是可行的,但其中涉及諸多如倫理、生態等問題。”鄧濤說。不同的生態環境是由適合它特點的生物物種組成的,即便未來古生物復活技術成熟,也需慎用。假設一種已經滅亡而且繁殖能力很強的鼠類復活,對現有的生態來說是一個外來物種入侵的災難性事件。

  鄧濤還表示,雖然物種滅亡是生物進化的必然規律,但不少物種的消失越來越多地與人類活動相關,近些年物種的消失速度也有加快的趨勢。人類有必要採用技術手段,維護生物多樣性,挽救瀕危物種,這方面的工作才更重要。

  (綜合本報記者喻思孌、趙婀娜及新華社報道)

(責編:石希、梁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