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普勒-452b距离它所围绕的恒星距离与地球和太阳间的距离相当,而之前发现的“第二地球”开普勒-186f与它所围绕的恒星的距离与水星和太阳间的距离接近。
开普勒望远镜发现系外行星的方法叫“凌星法”。当一颗行星从地球和我们所观测的恒星之间经过时,行星的星体会遮挡住恒星发出的一部分光,造成恒星的亮度发生减弱。
究竟会弱多少呢?以地球为例,如果地球从太阳前方经过,太阳的亮度会因为地球的遮挡而减暗万分之一。而开普勒望远镜上的光度计则可以检测到恒星亮度十万分之一的微弱变化。
开普勒望远镜在过去4年多的时间里就一直盯着同一片空域,大约有15万个恒星系,开普勒-452b所在的天鹅座就在其中。为了要确认一颗系外行星,至少需要连续观测到4次的凌星过程。这就意味着,如果想找到另一个系外行星,就至少要等上3年多的时间才能确定。
如前文所述,20年前人类第一次发现系外行星,但直至2009年开普勒望远镜的发射和相关数据分析工作开展后,系外行星的发现数量才呈现井喷式增长。而且在开普勒计划前,我们发现的系外行星大部分都是像木星那样的巨型气态行星,而开普勒项目中所发现的系外行星体型较小,大多介于地球与海王星之间,属于岩石行星的可能性较高。
2015年1月6日,NASA宣布开普勒项目已发现第1000颗系外行星,其中有三颗的运行轨道位于宜居带内,两颗的大小与地球接近,并且很有可能是岩石行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