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特别的“亚太裔美国人传统月”

2020年06月15日10:15  来源:新华网
 

  尽管2020年的“亚太裔美国人传统月”现场庆祝活动受疫情所限,但随着污名化与骚扰事件的持续增加,亚裔精英和社区正努力通过线上会议、社交媒体宣传、募款、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建立起新一轮“统一战线”,以“强化泛族裔认同”为底色,揭露并谴责各类种族主义劣行。

王聪悦

  2020年的“亚太裔美国人传统月”,对亚太裔美国人而言可谓心中五味杂陈。

  一方面,4月29日特朗普发布例行总统公告,宣称“在我国历史进程中,从工商、政治到文化艺术等领域,亚太裔美国人一贯做出重大贡献……纪念他们为我们的文化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印记,向他们为增强我国实力通过各种途径继续做出的贡献致敬。”

  另一方面,3月以来肆虐全美的新冠肺炎疫情致使根植于美国社会肌理中的种族主义痼疾再度凸显。无论是某些政客处心积虑的“病毒地图炮”,还是坊间一些人将亚裔视同病毒传播者,刺耳谩骂乃至暴力相向,无论是遭遇“寒冬”的亚裔商圈,还是高于其他族裔的失业金申请率,均令美国亚裔群体压力山大。

  “亚太裔美国人传统月”源自1978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法案,当时是将每年5月的前10天定为亚太裔美国人文化周,这个日期是根据第一批日本移民到达美国的时间,和由很多中国人建造的美国加州铁路完工的日子来确定的。1992年,美国国会决定把庆祝活动延长到整个5月。

  尽管2020年的“亚太裔美国人传统月”现场庆祝活动受疫情所限,但随着污名化与骚扰事件的持续增加,亚裔精英和社区正努力通过线上会议、社交媒体宣传、募款、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建立起新一轮“统一战线”,以“强化泛族裔认同”为底色,揭露并谴责各类种族主义劣行。

疫情引发歧视痼疾

  在美亚裔可能或多或少有过由族裔身份带来的不快经历,疫情大流行进一步恶化了部分亚裔人士的生存处境。

  据亚裔美国人公平推进组织估算,截至5月13日,美国各地针对亚裔的歧视事件超过2000起。益普索集团的调查显示,32%的美国人曾目睹亚裔因疫情受辱;若仅将亚裔作为调查对象,则该比例高达60%。

  除直接构成伤害的言行外,亚裔美国人还要直面多重就业歧视。亚裔群体在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贫困率方面本就呈严重两极分化,眼下,从事保洁、餐饮、物流等低收入服务业的劳动者,更是不得不在医疗保险、病假工资及防护措施不足的条件下工作,并承担远高于其他族裔的失业风险。

  以疫情“震中”纽约州为例,自2月起,其人权局收到的248起仇恨事件报告中,四成以上目标为亚裔,2~4月间反歧视亚裔投诉量比2019年大增92%,这些数字无疑揭示出偏见的加深和矛盾的升级。

  与此同时,4月以来纽约州申请失业金的亚裔人数逼近20万,比去年同期飙升约5500%,且为纽约州总人口失业率增幅(1500%)的三倍有余,此情此景令向来以“低失业率”闻名的亚裔措手不及。更糟糕的是,奋战在抗疫一线的亚裔医护人员亦未能幸免,一些人的恶言恶语、拒绝接受治疗等“歧视症候群”给常规救治制造了不小的障碍。

  这种排亚氛围与媒体“带节奏”和政客“渔利”大有关系。虽然美国亚裔群体内部异质性很高,但美国一些主流媒体惯于给出泛化且有倾向性的报道,把该群体同受欺侮、暴力、自杀、违法、无助、生存艰难、老无所依等问题相关联,刻画出一种逆来顺受、缺乏担当、任劳任怨的刻板印象。加之一些政客有意充当“仇外心理投机商”,把疫情作为外交筹码和竞选变量加以操纵,某种程度上反向印证了既有偏见,亦为种种歧视行径完成了道德松绑。

  同时,“甩锅”移民还被认为是一种历史循环,反映了美国社会公共卫生治理的制度性缺陷。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人类学家莫妮卡·肖赫-什帕尼亚指出:“美国历史上,‘外来者’总被视为传染病的罪魁祸首。”18世纪的黄热病“甩锅”黑人,19世纪的霍乱怪罪爱尔兰裔,20世纪把艾滋病与海地人挂钩,2009年的甲型流感被推给拉丁裔。在一个以公民参与为纽带的多族裔移民社会,主体族裔对所谓“外来者”的不信任,往往表现为将其排斥于公民体系之外,而防止疾病传染是隔离、排斥特定种族最冠冕堂皇的理由之一。再加上无论是医疗保险、劳动保障,还是飓风灾难、阿片类药物危机,公共卫生领域的不平等在美国并不鲜见。疫情之下,捕风捉影施压亚裔,与上述历史惯性及制度辙痕不无关联。

泛族裔认同

  美国亚裔提倡共有文化和认同的时间点,远远晚于各族裔首次以移民身份踏上这片大陆的时间。20世纪60年代的亚裔美国人运动,既是其确立“泛族性”的开端,也是其凭借“族群凝聚力”争取平等权益和抵制歧视行为的有益尝试。尽管至今已过一个甲子,但2020年美国出现的排亚声音,再次把“族裔特性”“泛族性”“美国特性”三者间的平衡与抉择,摆在了美国亚裔面前。

  针对“疫情歧视”,亚裔群体内产生了三种基于集体记忆的反馈:

  主流声音主张“求‘泛族性’之同,存‘族裔特性’之异”。这种观点认为,无论华裔、韩国裔、日本裔、印度裔、菲律宾裔还是越南裔,都应该反抗“永远的外国人”“不公平的竞争者”“模范少数族裔”等浸淫着白人至上主义和种族主义基因的“标签”,凭借事件网络上报、联合抗议、高调发声、群体内互助、共同维权等达到协调行动、共克时艰的目标。

  据此,继续挖掘泛族裔认同的内聚力,不但有助于亚裔获得更广泛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更能在当前分裂的美国社会塑造新融合的典范。

  另有一种看法,以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亚裔民主党总统参选人杨安泽为代表,倾向于突出“美国特性”的同化作用。他们认为亚裔在疫情中成为一些人攻击目标的根源是“排异”,相应的解决途径则是“再美国化”,主张避免直接对抗,转而通过展示爱国主义、热心社区公益、身着国旗色衣服等“美国人的一面”来获取认同、化解偏见。

  此提法引发不少亚裔美国人的不满,他们认为委曲求全和邯郸学步并非平等之道,暂时的曲意逢迎或许会换来片刻安宁,但对于美国社会存在的有系统性特征的种族主义而言,任何少数族裔的“表面顺从”,可能只会导致压迫者注意力的暂时转移。

  还有一种看法选择走折中路线,采取“一码归一码”的态度,认为用“美国特性”碾压“族裔特性”不可原谅,但同时认为对类似问题的处理方式,以特朗普为代表的美国政府值得信赖。此观点的支持者多为移民美国历史较短的东南亚裔难民。

  疫情中亚裔面对歧视的不同态度,充分印证了该群体内部的复杂多元。而主流立场对夯实泛族裔认同的冷静思考,也折射出亚裔美国人凭借相近的东方哲学和文化拧成一股绳,联手对抗种族主义不公的巨大能量。

联手共克“疫情歧视”

  自美国疫情失控以来,亚裔美国人采取了各种方式向种族主义行径坚决说“不”,基本遵循三条路径:

  其一,正视和弘扬美国亚裔史。诸多从事相关历史研究的亚裔学者通过媒体采访、线上研讨会、主题发言等方式,回顾亚裔赴美史,讲述该群体为美国发展做出的贡献,以及他们从被歧视甚至是被暴力限制移民,到在一些领域取得成功的艰辛历程。

  这些行动有助于使亚裔移民美国摆脱单向度的所谓“推拉理论”(该理论认为,移民行为是母国因灾害、战乱、贫穷等原因产生推出力,目的国凭借新生活对移民产生拉入力的双重作用的结果),还原他们作为美国历史参与者、创造者、见证者的丰满形象,从而有力反击所谓的“他者”“外乡人”等描述。正如美国历史学家小施莱辛格所言,“当一个族群否定了自己的历史时,它将无法应对自己的当下和未来。”

  其二,亚裔社群、各类组织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分布在美国各地的泛亚裔组织在疫情期间为仇恨亚裔行径的举报、备案开辟通道。如由亚太政策与规划委员会、华人权益促进会和旧金山州立大学亚裔研究系共同成立的“停止仇恨亚裔”网站,提供英语、简体和繁体中文、日语、韩语、泰语、越南语、柬埔寨语、北印度语、菲律宾语和几种南亚语言在内的多语种网络通报平台,且定期公布仇恨事件数字和特点分析。

  一些团体公开表明反种族主义立场。如美国亚裔社团联合总会在纽约布碌仑八大道举行记者会,强烈谴责歧视攻击亚裔群体的行为。美国亚裔团结联盟举办“亚太裔共同对抗新冠病毒期间种族歧视视频会议”,总结、分析当前局势,并为继续打击仇恨犯罪提供计划、建议和方案。

  还有一些社区自发成立了志愿巡逻队。如在纽约皇后区森林小丘地区,当地华人组成了志愿者巡逻队,从3月底开始实行一周一次开车巡逻,尽可能规避潜在伤害。波士顿韦斯顿镇华人公益组织WeStar、马萨诸塞州阿克顿镇华人协会等组织为当地社区捐款、联系医疗物资,寻求与其他族裔一道推动社会改变。

  其三,各界亚裔精英发挥积极引导作用。

  在政治领域,部分亚裔官员呼吁高度关注“疫情歧视”问题。曾几何时,亚裔被称为美国政坛“隐形人”,但近20年来,他们开始在联邦、州和地方各级政府中担任要职,就社会和公共政策议题发声。

  此次疫情中,美东第一位亚裔国会众议员孟昭文向众议院递交提案,呼吁各地官员对歧视攻击行为进行谴责、调查,甚至因情况定罪,获得140位众议员支持和联署。此后,她还在国会提出立法建议,目的是加强联邦政府对新冠肺炎仇恨犯罪的监督,并要求联邦司法部定期向国会汇报相关事件进展。

  一些亚裔聚居的州和地方同样推出了反制举措。如加州的尔湾市、奥兰治县、圣克拉拉县等均通过了声援亚裔、谴责排外、反对种族主义的决议。

  公共卫生领域也有大批亚裔专业人士活跃在抗击新冠肺炎一线。全美大约18%的医生和10%的护理人员是亚裔。亚裔科学家也在新冠疫苗研发团队里贡献智慧。

  这些活动无形中促进了亚裔群体的内在了解,增强了他们的社会活动范畴和影响力,在疫情中塑造了风雨同舟、守望相助的情感,这些均成为构建新一轮泛族裔认同的基石。

亚裔视角下的美国“社会病”

  2020年,本应是美国亚裔群体的“高光时刻”。2018年中期选举中,有32名亚裔候选人竞选国会议员,是2012年的两倍,且亚裔在16个州竞选州议会职位,而2014年仅8州有亚裔参选。此外还出现“杨安泽效应”、亚裔选票分量加重等现象。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一切。

  有分析人士指出,疫情中的歧视,是美国社会长期存在的一些“病态”的集中体现。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经历从“镀金时代”到“进步时代”的转型,前者的特点为虽然经济大发展,但贫富差距拉大、道德失矩、政治腐败、种族歧视等困境同时出现,后者表现为对前者在道德和文化上的修正。

  如今,美国的仇恨犯罪率连年攀升,已达到16年来的峰值。阶层分化、种族歧视、身份迷思、认同缺失等均显示,美国的“新镀金时代”已经到来,而“新进步时代”尚未出现。

  歧视亚裔,是美国国内多重矛盾白热化、社会宽容度减弱的缩影。而亚裔美国人今天的遭遇,不过是美国人普遍遭遇的一隅呈现。

(责编:王雨晴、姜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