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育种专家倡导种植矮杆高密植玉米

2015年03月26日14:31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3月26日电 (记者 吴成良)“你知道,我是一名农民,我想帮助更多的农民。”3月22日,在北京金融街的丽思卡尔顿酒店,记者面前的哈利·斯泰先生,回答问题总是言简意赅,却时时流露出美国中部人特有的幽默风趣。他称自己是农民,实则是美国大型私人育种公司——斯泰种业公司的老板,他白手起家,凭借其培育和掌握的优良种子和专利,在几乎被少数几家跨国公司垄断的种子市场上,纵横捭阖。目前以33亿美元的净财富,在《福布斯》世界富豪榜上排名第534位。已过古稀之年的斯泰先生一辈子执着于育种,有着浓厚的乡土情怀。在他的DNA中,还有着热切希望帮助中国农民和农业发展的情愫。“中国是大豆的发源地,历史上,中国的农民,通过选种,极大地改善了大豆基因,而大豆种业,是我的重要业务,因此,我非常感激中国的农民,”斯泰表示,这就是为什么想帮助中国的原因。

斯泰这次来华,是应邀来京出席3月21日至23日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的。这是记者与他的第二次见面。上一次是在2012年夏天,记者到他位于美国中部艾奥瓦州的育种农场进行采访。同上次一样,这次采访的话题,还是种子和农业。

斯泰是倡导改变玉米种植方式的先驱,并为此培育出了适宜新的种植方式的玉米品种——矮杆、高密植杂交玉米。

斯泰介绍说,一般玉米的种植,是宽行距、小铢距,种植行距通常为65公分左右,而他的“矮杆、高密植玉米品种”则能够在田间均匀种植,行距为30至35公分。“在田间,玉米作物需要更加均衡的空间。”斯泰说,目前,农民怀疑高密植方式,是因为他们没有好的种子,而他培育的品种,为改变提供了可能。

负责斯泰种业中国市场推广的“中国艾奥瓦集团”创始人赵丽娟表示,这是对农业种植方式的革命,符合中国倡导的农业创新的方向。矮杆、高密植玉米新品种,不仅是种植方式的革新,对农民增收有好处,对环境也有好处。由于均匀播种,玉米的根系能更好吸收土壤的营养,提高单产,同时,玉米的根系也有助于水土保持,减少耕种带来的环境影响。以青贮玉米为例,这种玉米秸秆更矮,但单位面积上种植了更多植株,因此,产出的玉米秸秆青贮饲料总量和普通高杆玉米是一样的,重要的是,这种玉米品种的玉米棒的产量比一般玉米高得多。因此,高的收成会大约高出30%。

在斯泰看来,这将是对农业的一场革命。而目前大多数跨国种业公司还没有意识到高密植玉米的潜力。美国农业部前副部长汤姆·多尔表示,在高密植、矮杆玉米领域,还没有人像斯泰一样做,他是行业的领导者。

2012年夏天,美国中西部遭遇大旱。因为缺水,许多农场的玉米早早地枯黄。记者到访斯泰种业公司的育种基地时却看到,他的田间一片绿油油的,斯泰告诉记者,他的矮杆玉米,不仅单产更高,抗逆性也更强。

目前,斯泰的玉米已经在中国一些地方试种。他表示,将来如果进入中国,他的种子的价格,会比跨国种子公司便宜。斯泰首先看中的,并不是从中国市场挣多少钱,“最重要的是,把好的种质资源和好的种植方式引入到中国。”

谈及农业,斯泰说,农业是中国变化进程的重要部分。在他看来,农业包含三个重要方面。第一是人,这方面,中国拥有雄心勃勃而且有能力的科学家和农民。第二是基因,中国在改善农作物基因,但需要引进更多的基因和新的作物品种。第三是技术,需要广泛的技术,包括设备、通信、生物技术等等。他认为,有了这些,中国农业就能克服各种挑战,中国人能够养活自己。

斯泰回忆,上一次到访中国,是在1976年,当时他随同一个美国小型代表团到访了北京。他形容,近40年来,中国的变化“令人难以置信”。“许多人都知道这些变化,但许多人,包括我自己,都难以预见未来40年,中国还将发生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表示相信,中国会继续发展,中国有优秀的人,他们在做的是重要的事情。

作为育种专家,斯泰认为,一切都是基因决定的。“中国人更加雄心勃勃,更加聪明,中国人这么多,因此,没错,中国经济增长减速了,中国进入了经济新常态,不再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增长,但仍然以全世界最快的速度增长。我完全相信这一点。”

他说,在美国,人们想着怎么干得更少、赚得更多。而在中国,人们问,我们能制造些什么,我们能做什么。他进一步举例说,今天,在美国,如果你打开收音机、看电视,翻看报纸,或者去办公室,你会发现,人们都在关心哪支球队赢得了篮球或美式足球的冠军。如果你看球队,你看不到中国人面孔,但是,如果你去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那里几乎都是中国人(华人)。“哪个更重要?足球,还是物理?”斯泰反问道。

他肯定地说,中国会继续发展,因为你不能改变基因。“中国会成为世界第一”,他补充道:“easily(会轻而易举地达到)!”

斯泰说,一些美国人对此有担心,而我不感到担心。中国将创造更多的机遇。“我们需要调整我们的产品,以适应中国市场的需求。这是我们的工作,我们认为,我们能做到,”他表示。(完)

(责编:张茜、燕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