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美国频道

14岁失去父亲,她靠写作和画画迈入哈佛校门

2023年07月07日09:07 | 来源:人民网-美国频道
小字号

今年十八岁的潘楚珩最终决定去哈佛大学读书。此前,她陆续收到了哈佛、普林斯顿、斯坦福以及杜克、西北大学等其他十几所知名院校的录取通知书,是不折不扣的“名校收割机”。而说到大学申请,潘楚珩只是腼腆地笑了笑,她觉得自己的特色是坚持了十三年的爱好:写作和绘画。

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

据潘楚珩的妈妈回忆,“小潘从小在语言上就很有天赋。婴幼儿的时候我们怕她将来不会讲中文,特别鼓励她认字。大一点了又怕她将来英文会跟不上,给她买一堆英文书读。”三岁零八个月的时候,潘楚珩独立阅读了人生中第一本中文书,之后便开启了她的读写之旅。五岁的时候,潘楚珩开始自己写博客,到后来每天更新两篇微博,有时候还配合一些涂鸦插画,一年级就写了七百多篇。三年级时,潘楚珩来到美国读书一年,英语飞速提升。之后她开始用英语写小说、写诗,还在语言学习APP上自学法语和希腊语。大量的读写练习给了潘楚珩很多自信,初中阶段她参加的江苏省或南京市的各级英语竞赛都是第一名,来美国后还连续三年获得美国学术写作与艺术竞赛全美特别奖、金奖或银奖。2020年,潘楚珩开设了自己的英语学习公众号,分享英语表达、演讲和写作技巧。

“绘画是我一直喜欢的,因为从小就看了很多绘本书,也会照着画一些。爸爸妈妈特别支持我的所有爱好。”潘楚珩的记忆里,爸爸不止一次忍不住拨通妈妈的电话,让小潘把自己编的故事讲给她听。“我喜欢画画,爸爸就陪我买颜料;喜欢读书,妈妈就陪我去书店。不管我想做什么,他们都陪我一起,一直是我最忠诚和热情的读者。”潘楚珩很感谢父母这样的教育方式,让她可以按喜好发展自己的兴趣。

潘楚珩的父亲潘高峰1989年从黄冈中学考入清华大学,虽然是理工科出身,但在潘楚珩的印象里他的兴趣爱好十分广泛,吉他、篆刻、绘画样样精通。父母一直引导和鼓励她,让她在写作和绘画的过程中体验到无穷的乐趣。妈妈给她买了一套书,是清华校友唐前锋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创作的漫画《生于1968》。这曾经是潘楚珩小学时最喜欢的书之一,言必称“小锋叔叔”。爸爸也经常鼓励她说:“你也可以平时把生活里的事都画一点,积累多了,就能成为一本书。小锋叔叔的书就是这样的。”

当成长被迫按下快进键

潘楚珩和父亲之间有着很多温馨的回忆。六岁的时候她打算送一张《好爸爸证》作为父亲节礼物。

她在公众号文章里写道:“说得虽然花哨,但其实我付出的努力也就是在一张空白的证上画上爸爸的大头照。不过,对于牙还没有长全的我,把与我朝夕相处的爸爸画好其实也挺难的。当时的我艺术天赋有限,公主画得挺顺手,男人倒是不太会画。最后的解决方法就是画了一个长了很多很多胡子的公主,然后再仔细地在公主的下巴上点上一颗大痣,好让政府机关务必看得出来爸爸的确是这张证上描绘出的形象。妈妈笑得流出了眼泪,我也在床上直打滚。后来爸爸收到这张《好爸爸证》居然还很开心地抱着我转圈,一点都没有对我刻画的形象表示抗议。还是爸爸脾气好。”回忆起这些温馨的画面,她往往有片刻出神。

2019年10月21日下午,潘楚珩正在上最后一节课。教导老师的忽然造访打断了课堂,通知她有急事需要立刻回国一趟。在回去的飞机上,她拿着平板电脑照着徐悲鸿的马随意涂鸦,同行的叔叔说,“这也是你爸爸最爱画的马”。“这之后的记忆出现了一些空白,”潘楚珩回忆道,面对爸爸因为车祸去世的消息“我只剩下震惊这一个感觉”。

父亲的意外离世仿佛给潘楚珩的人生按下了快进键,她忽然意识到自己身份的转换。“之前爸爸在的时候,身后好像有一张大网,不管做什么都有人给我兜底。”而现在,潘楚珩开始承担起家庭的许多责任。

这场意外也留给了潘楚珩一个深埋于心的创作动力。她想起初中时爸爸写给自己的一封信,信里有句话:“我非常感谢你给我带来的快乐,我对你唯一的要求就是你自己的快乐。” 她想创作一本有关父亲的绘本来纪念他。在公众号里,她写道:“爸爸送给了我很多礼物。有的时候,他留给我的是手忙脚乱地出门上班之前在饭桌上的碗筷。有的时候是他丢在门口的球鞋。有的时候是他路过楼下的小店给我买的烧饼。后来,爸爸的礼物变成了高铁票根和几个小时的通话记录,变成了他在儿童节前一天晚上偷偷给我写的信。再后来,他留给我的变成了墓碑前的脚印和纸钱留下的灰烬,还有在我的列表里慢慢沉没的微信聊天记录。我给爸爸的礼物是地上捡到的树叶,是亲手包装的花生米,还有用蜡笔画的“好爸爸证”。后来变成了满分的卷子,比赛的冠军,树荫小道上留下的足迹,和看完《人类简史》之后两个人深思的讨论。这些礼物都在二零一九年的十月十九号那一天突然成为了历史。爸爸送给了我他的陪伴,我却没能够送给他我的成长。” 她想把自己的成长告诉远方的爸爸,也想鼓励那些也曾经历人生低谷的读者们。

最开始,写作的过程并不顺利,潘楚珩常常感到文字难以精准描述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这时候她会想想当年爸爸鼓励她的话,像小锋叔叔那样,每天画一点就好。创作的过程持续到了三年之久,书终于在2022年10月19日,父亲去世三年的纪念日上完成了。谈到创作时经历的心理变化,潘楚珩觉得是治愈和释然。绘本用温暖的口吻讲述了和父亲的点点滴滴,探讨生和死的意义。书的后记中有一句话:“不要活在过去,带着美好的回忆去拥抱更好的未来”。这是父亲生前爱和潘楚珩讲的话。绘本中的色彩愈浓烈,生活的伤痛越淡去,潘楚珩在绘本创作中治愈了自己,也疗愈了无数经历创伤的读者。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初中课本里名篇成为了最贴切的箴言。潘楚珩感到伤痛还需时间的治愈,而成长的酸甜苦辣已经悄然而至。“我不仅仅是爸爸妈妈的女儿,我还要成为我自己,”潘楚珩说。

图为潘楚珩创作的绘本《亲爱的爸爸》

图为潘楚珩创作的绘本《亲爱的爸爸》

名校,然后呢?

今年四月,潘楚珩在一众名校里选择了哈佛,即将开启她的大学生活。但藤校并不是她的终点和目标,潘楚珩不想被任何标签限制。

谈及未来,潘楚珩拥抱各种可能性。或许是受到父母的影响,除了绘画和写作,她对理工科也抱有着浓厚的兴趣,数学水平可以入选麻省理工女生数学竞赛(Math Prize for Girls)。在公众号专栏里,潘楚珩新开了一个漫画专栏解释化学现象,她给这个系列起名为“化学言情偶像剧”,离子间的分开与结合被她勾勒成了一部充满童趣的“浪漫喜剧”。她希望以这种幽默漫画的形式让同学们觉得理工科的课程也很有趣。

图为“English with Ellen”微信公众号“化学方程式”系列文章截图

图为“English with Ellen”微信公众号“化学方程式”系列文章截图

作为绘本创作者,她已经在亚马逊图书出版了六本作品,但少年的创作之旅并未止步。潘楚珩观察到很多同龄人都不确定自己的未来是什么样子,自己也不确定以后想学什么专业,从事什么职业,“未来的绘本我想尝试缓解大家这样的烦恼和迷茫,”潘楚珩这样计划。

语言教育者的身份是潘楚珩想要继续做下去的。目前她在自己的公众号“English with Ellen”(跟着Ellen学英语)上开设针对青少年的英语学习分享,利用寒暑假写自己感兴趣的文化议题并配合手绘插图,未来也会给小朋友们写中文启蒙绘本书。潘楚珩说这个过程也是她吸收知识,转化输出的过程。

潘楚珩不太喜欢用“爬藤”这个词定义考名校,在她看来,人生是旷野而非轨道,不只有一种固定的行进方式。申请的过程中,她意识到大学对于申请人的筛选不仅限于4.0的平均分,接近满分的标准化考试成绩或十几门大学先修课,而是考察一个人是否对一件事有持续的、丰沛的热情,并且能够有所行动、有所结果。潘楚珩很开心自己能被这些大学认可,但她更珍惜自己为兴趣和热情而活的信念。(赵晟萱)

(责编:林凡巽、姜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