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秩序呼唤引入更多政治协商和公民参与机制

2016年04月12日10:00  来源:人民网-中国经济周刊
 
原标题:【国际】国际秩序呼唤引入更多政治协商和公民参与机制

  编者按

  本文系拉丁美洲国际关系理事会主席、智利前总统里卡多·拉戈斯为《中国经济周刊》独家撰写的文章。

  拉丁美洲国际关系理事会创立人为智利著名学者卢西亚诺·托马奇尼,至今已有30多年历史,致力于拉丁美洲区域问题和整体状况的研究,在拉美区域一体化和对外政策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目前该组织的成员国北至墨西哥,南至阿根廷,覆盖整个拉美。现任管理委员会由拉丁美洲政界、重要国际组织及学术机构的负责人和主要成员组成,包括智利前总统里卡多·拉戈斯、墨西哥前总统爱内斯托·塞迪略、巴拿马前总统马丁·托里霍斯、多米尼加共和国前总统莱昂内尔·费尔南德斯、巴西总统国家事务顾问马尔科·加西亚、拉丁美洲开发银行执行主席恩里克·加西亚、拉美经委会执行秘书长阿丽西亚·巴尔塞那等。

p73-里卡多·拉戈斯(Ricardo Lagos Escobar),智利经济学家、律师、政治家。2000 年- 2006 年担任智利总统,任内推动智利进一步对外开放,进行多元外交。目前担任拉丁美洲国际关系理事会主席。

  里卡多·拉戈斯(Ricardo Lagos Escobar),智利经济学家、律师、政治家。2000年-2006年担任智利总统,任内推动智利进一步对外开放,进行多元外交。目前担任拉丁美洲国际关系理事会主席。

  【国际】国际秩序呼唤引入更多政治协商和公民参与机制

  拉丁美洲国际关系理事会主席、智利前总统 里卡多·拉戈斯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14期)

  如果带着展望未来的精神谈起21世纪,有两个事实一定不能忽略:第一,如今没有任何国家,包括实力最雄厚的国家,也不可能独自解决所有国际上发生的问题;第二,在当今所有的公民社会,都可以实现信息互联、能够追踪发生的重要的消息,无论距离远近。这样的公民社会更希望和渴求自己的国家在国际社会占有一席之地。这就是新国际秩序的基本框架。

  各国间优先关注商务、合作等领域,已经是不可避免的趋势。虽然国与国之间依然存在着矛盾冲突,但是使用武力已经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伊拉克的现状向我们展示,想要开启一场战争有多么容易,但想要得到和平又是多么艰难。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所有的这些过往将问题带向更深的层次:在信息化的世界里如何与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的地域、城市化的发展、抱着改变世界志愿的青年人面临的教育资源不足的现状共存?

  毋庸置疑,现在全球化已经存在于各种现实中:气候变化、恐怖袭击、流行病和大量移民等问题。所有的这些全都是事实,但是当我们下评断的时候不能仅仅把视线集中在后视镜里。我们可以看一下德国前副总理、外长约施卡·费舍尔最近在报上发表的文章。在他看来,政治与经济秩序“是不同的对手力量斗争,争取统治权的最终结果(这种斗争经常会是粗暴、血腥且旷日持久的)。”但是,轻易接受诸如“只有通过冲突,才能在组织机构和人员间建立新秩序”的说法,也是非常困难的。

  在未来世界中,冲突和竞争的存在并不能抹杀对于谅解和合作的需求。而正是这样一个世界在国际层面需要更多的相互依存和其他形式的相处。从绝对排他性联盟,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现在已呈现出多样性的联系形式。签订TPP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南太平洋四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秘鲁和智利)均和中国签订了自贸协定,但并不会和华盛顿在对抗北京的态度上保持一致。

  在当今时局下(从20世纪继承来的遗产并不能解决当今问题),我们正在向一个由诸如印度、中国和美国等大陆国家所主导的多核心世界发展着。但也有着整个地区在国际事务中作为一个统一声音发言的情况,比如欧盟(如果他们能够在未来解决内部问题的话)。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国家都知道需要平衡各自的社会和政治利益,以便有能力作为一个集合体在国际事务中进行活动。现在,这个任务正在由拉美及加勒比地区国家共同体努力完成中,不过距离展示成果还差得很远。

  在这种大陆国家和地区对话的框架下,任何事务都应该被放在桌面上进行商讨,而不是企图和历史上一样,认为其他国家应该遵循自己的模式。当然,西方世界也需要了解“他者”前来与你的文明混居并不会造成你的恐惧和困扰。在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时代,两者已经开创出了文明交流的平台。而在非洲大陆被生存需求严重拖后发展时,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则展示了自己“为什么”和“如何”成为一个和平区域。

  国际秩序的新支点呼唤我们给危机和竞争引入更多的政治协商和公民参与机制。更重要的是,这个新世界需要更多的新想法。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政治家和学者组成了拉丁美洲国际关系理事会(RIAL),正是为了对此贡献力量。 (翻译:万戴)

  ————————————————————————————————————————

fm

  2016年第14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责编:姚春、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