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进中美青年的了解和互信

本报驻美国记者  高  石

2016年02月15日10:0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春节前夕,美国安生文教交流基金会副主任朱小棣又迎来了一批来自中国的“青年大使”。120多名来自中国的高中生,通过“中美青年大使”项目来到美国。在几周内,他们分组前往美国乔治亚州、科罗拉多州等7个州的7所中学,和美国学生一起上课、生活,感受美式生活的氛围;还和美国学生一起写春联、包饺子,让对方感受中国文化的氛围。

  中美教育差异让孩子们感受最深。来自扬州中学高一的学生倪朔说,在美国的生物课上,老师会给学生展示真正的动物,“太不一样了”。“在国内,老师会给我们布置作业,但美国老师说,你有不写作业的自由,我有给你零分的权利。”大家都笑了。中国学生认为,美国高中更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比如在文学课上,老师只做简单引导,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讲述各自的理解,可能每个组都有不同的讨论结果。安生文教交流基金会执行主任史蒂芬·史密斯十分感慨地说:“我的小儿子一直不喜欢数学,让我十分头疼,但他讲了这样一句话,‘我认为数学总有一个答案,这是不对的,我想追求事物的多种可能性’,我被说服了。”在座的学生们一阵骚动后,陷入了思考。

  “中国的教育方式真的一无可取吗?”“我不这样认为。”史密斯认为,中美教育方式各有千秋。史密斯的太太是中国台湾人,在别的小朋友出去玩的时候,她会要求3个儿女在家做大量的算术习题。“我们兄弟小时候可从来没被父母这样要求过,但也和我太太的兄妹一样成绩很好。”他说:“我的大女儿在这方面的成绩确实一直比同龄人好,现在回想,小时候的这种‘惨痛经历’让她受益匪浅。”史密斯把成功要素总结为两点:个人的勤奋和良好的家教,“如果能把中美两国优秀的教育方式结合起来,那就最好了”。

  中美两国青少年有着最重要的共同点,那就是真诚、善良和美好。“中美青年大使”项目的主旨,正是要通过努力,不断促进和加深中美青年间的了解和互信。可以预见,通过今天不断地交往和了解,这些年轻的“大使”在明天一定能成为携手共进的伙伴。

  (本报华盛顿2月14日电)  


  《 人民日报 》( 2016年02月15日 03 版)
(责编:姚春、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