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美國頻道

游天龍:亞裔故事不該被簡化成“受害者敘事”

2025年07月23日09:30 | 來源:中國新聞網222
小字號

中新網北京7月22日電 (記者 徐文欣)2015年,《紐約時報》一篇《漂亮指甲的代價》將紐約美甲行業貼上“剝削”“污染”的標簽。

作為在紐約華裔美甲店成長起來的觀察者,雲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社會學系副教授游天龍深知其中的誤解與偏見,所謂“被管控”是語言障礙,“低薪”不過是舊數據的誤導。

這場由偏見引發的爭議,讓游天龍成為亞裔社區反擊刻板敘事的參與者,也開啟了他的學術探索。

2000年,游天龍的父母在紐約開始做美甲行業。“我曾幫他們搭建網站、管理賬戶、做在線預訂系統。那時候才發現,這個行業裡藏著太多亞裔的生存智慧。”

游天龍介紹,紐約美甲業是一個全球化的服務業。美甲的新風格來自法國,原料和材質來自韓國,行業工人來自中國、越南等,大家共同匯集在紐約,服務來自世界各地的顧客。

圖為游天龍在參加學術活動。(受訪者供圖)

圖為游天龍在參加學術活動。(受訪者供圖)

《漂亮指甲的代價》的報道是游天龍研究紐約華裔美甲店的契機。在游天龍看來,這篇看似正義的報道,其實充滿對亞裔的誤解。

游天龍指出,報道說工人“默默工作像被管控”,其實是新移民英語不好,無法和客人順暢交流﹔說“工資低”,是因為微信招聘早替代了舊的報紙廣告,因此報紙廣告中的薪資也停留在幾年前﹔說“韓國人主導行業”,則無視了華人已經成美甲行業主流的事實。

報道引發了紐約州對美甲行業的加強監管。此后,一場場有組織的抗議活動在紐約展開。一些新聞網站對之前《紐約時報》採訪過的美甲沙龍工人進行回訪,發表了后續報道。亞裔美甲師和社區成員也行動起來,有人雇來游說公司、有人罷工、有人通過打官司維權。

隨著抗議和批評聲浪的高漲,《紐約時報》的報道陷入反復爭論,最終承認該報道存在偏見,並且過度概括了美甲行業的問題。

“外界總覺得亞裔‘溫順’,其實我們有自己捍衛生存空間的方式。”帶著這些觀察,游天龍開始對20多位美甲店老板和工人的訪談。他發現老板和工人不是“階級對立”。在低技能移民圈裡,今天你是工人,明天就可能靠著同鄉支持自己開店,老板與工人是互相托舉的依存關系。

圖為游天龍父母的美甲店曾幫助過的長者。(受訪者供圖)

圖為游天龍父母的美甲店曾幫助過的長者。(受訪者供圖)

游天龍把這些細節寫進論文,並於2019年發表在《美國行為科學家》雜志上。“我不是要否定行業問題,而是想讓大家看到全貌。亞裔的故事不該被簡化成‘受害者敘事’,我們有掙扎,但更有智慧﹔有艱辛,但更有韌性。”他說。

(責編:林凡巽、姜潔)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