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青年的“山海情”


中新社銀川7月15日電 站在騰格裡沙漠上遠眺,可見黃沙之上的兩片“海”——百萬塊光伏板鋪就的靛藍“海洋”,和不計其數的麥草方格織成的金色“波浪”。徜徉其間,中美青年合力扎下幾塊麥草方格並種上樹苗。
近日,北京大學“知·行中國——美國高校青年代表團暑期研學項目”在中國西部開展研學實踐,由美國學生和北大師生組成的一支研學團赴寧夏參訪,體會“對於土地的情感”。
7月12日,參加北京大學“知·行中國——美國高校青年代表團暑期研學項目”的中美青年走進騰格裡沙漠,合力扎下麥草方格並種上樹苗。曹夢瑤 攝
走進西夏陵,西倚賀蘭山、東眺黃河的背山面水之勢引起美國聖母大學學生愛莎·巴倫(Elsa Barron)的注意。
“我非常喜歡了解人類與土地、與環境的聯系。”從事和平和氣候變化研究的學術背景為愛莎提供了人地關系的觀察視角,“之前我對寧夏、對生活在這裡的民族和文化傳統知之甚少。這次參觀讓我了解到歷史上人們如何在這片土地上生活,以及他們的文化從何而來”。
7月10日,在華參加北京大學“知·行中國——美國高校青年代表團暑期研學項目”的美國青年走進西夏陵博物館參觀。中新社記者 曾玥 攝
7月1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7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決議,將“西夏陵”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得知這一消息,美國喬治敦大學學生克裡斯汀·布萊恩特(Kristen Bryant)說,申遺成功是錦上添花,代表“西夏陵”獲得國際性的認可。
在西夏陵博物館,陵區出土的建筑構件、石碑、陶瓷器和壁畫殘塊等各類文物給克裡斯汀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認為,這些展陳生動再現了多民族和諧共處、多元文化交融薈萃的景象。
除此之外,這趟旅途更讓她難忘的,是閩寧鎮從熒屏走到眼前的震撼。
數月之前,克裡斯汀在中國朋友的推薦下觀看了電視劇《山海情》。此行前往閩寧鎮的途中,她興奮地向鄰座伙伴描繪電視劇裡的情景。
“對比從前的模樣和如今的面貌,閩寧鎮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來到這裡,看到它是真實存在的。”
如克裡斯汀所言,土地見証變化。
閩寧鎮是中國唯一以兩個省區簡稱命名的移民小鎮,在福建省的幫扶下,寧夏西海固的貧困人口搬遷到銀川河套平原建設新家園。歷經20余年,閩寧鎮實現了從“干沙灘”到“金沙灘”的巨變。
7月10日,在華參加北京大學“知·行中國——美國高校青年代表團暑期研學項目”的美國青年走進閩寧鎮原隆村體驗非遺。中新社記者 曾玥 攝
此次中國之行,也讓美國青年進一步感知“山海情”的另一重意涵。
曾經,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從北京出發,一路西行來到中國西北角採訪,寫就著作《西行漫記》,向世界介紹中國。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學生項共慶(Kong Cheng Hanh)的在華之旅亦是一場“西行漫記”。近期他埋頭研究苗族文化,計劃前往貴州調研,希望能從中國深厚的歷史積澱中探尋中華文化的多元與獨特魅力。
與美國青年結伴同行,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學生汪櫟宬深受觸動。“很多時候我們從課本上學到的知識只是認識世界的基礎,而真正能夠檢驗知識是正是偏、讓知識變得立體鮮活的,正是‘行’的經歷。”
在愛莎看來,與中國同伴深度交流、建立互信,在當今世界尤顯珍貴。她笑稱自己是“固執的樂觀主義者”,“每一次去到不同的地方體驗跨文化交流,都會增強我對於未來的信心”。
克裡斯汀認為兩國青年交流將產生“長期效應”。“當我們以后在社會上擔任各種角色時,回顧在中國的時光以及建立的友誼,將為推動兩國關系發展作出更多努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