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觀察: 美國對東南亞國家濫施關稅既不道德也難奏效

近期,美國揮舞關稅大棒,對東南亞經濟產生了嚴重沖擊。美國政府此舉既不道德也難奏效,反而削弱了美國在亞太地區的信譽。關稅大棒不僅無法重振美國本土制造,反而會倒逼東南亞國家重構經濟發展模式。美國政府“異想天開”,最終必將“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2日發布的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將2025年全球增長預期下調0.5個百分點至2.8%,並警告如果美方新關稅全面實施將進一步拖累全球經濟。IMF首席經濟學家皮埃爾-奧利維爾·古蘭夏斯直言:“我們正進入一個新紀元,美方關稅政策讓過去80年的全球經濟體系被重置。”
東南亞國家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首當其沖。泰國專家龐納空指出,美國關稅將直接導致泰國出口和產能下滑,進而影響家庭收入和消費,並推高債務在GDP中的佔比。印尼學者也預估,印尼對美出口面臨兩位數關稅將使其GDP增速每年降低約0.5個百分點。星展銀行的一份報告稱,美國關稅政策可能使越南今年經濟增速降低多達2.5個百分點。顯然,東南亞國家辛苦維持的經濟高速增長將被美國關稅重挫。
美國政府將發展中國家的市場擴容邏輯簡單粗暴地嫁接到貿易平衡測算中,這種“華盛頓式數學”完全忽視了貿易順差的形成機理。牛津經濟研究院亞洲經濟學家亞當·艾哈邁德·薩姆丁指出,美國設定的所謂“對等關稅”實質上與東南亞國家自身的關稅無關。以越南為例,其平均關稅僅9.4%,遠低於美國此次動輒40%的懲罰性稅率。問題的根源在於這些國家購買力有限,無法大量進口美國高價商品來縮小順差。讓柬埔寨、老撾這樣人均GDP不到3000美元的國家去買美國的飛機汽車,以減少貿易逆差,無異於天方夜譚。
美國政府罔顧發展中國家的現實,強行施壓隻會令這些國家進退兩難:不可能買夠美國貨,又承受不起高關稅之痛。“世界上最窮的國家反而被課以最高關稅。這將進一步損害那些本就處於不利貿易地位國家的前景。”國際商會秘書長約翰·丹頓說,美國稅政策有違貿易公平原則,讓弱小經濟體雪上加霜。
過去幾年,許多制造業從中日韓等國轉移至東南亞國家,東南亞因此受益於產業承接和出口增長。但美國所謂“對等關稅”政策將動搖東南亞國家所依賴的發展模式。一些專家分析稱,如果美國關稅政策長期化,東南亞將進一步抱緊中國市場以彌補損失。美國對中國和東盟的關稅大棒可能適得其反,將使東南亞國家加強與中國的經貿往來,合作建立區域供應鏈,以共同對沖美國壓力。
面對美國的關稅重壓,東南亞國家強調維護多邊主義和公正貿易原則的重要性。不僅積極加強與中國、非洲等美國以外國家的經貿往來,同時發掘東盟內部和《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框架下的需求潛力,減少對美依賴。
目前,中國—東盟自貿區(ACFTA)3.0版談判已實質性結束,雙方將在數字經濟、綠色經濟、供應鏈互聯互通等新興領域拓展互利合作,在標准和規則等領域加強互融互通,共同促進貿易便利化及包容發展。
值得關注的是,RCEP與ACFTA兩大政策疊加持續釋放紅利,正在為中國—東盟國家的產業鏈供應鏈合作拓展新空間。東南亞國家正將關稅危機轉化為重構經濟發展模式的契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