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媽祖故裡,美國青年想起美國唐人街

中新網莆田4月1日電 (彭莉芳)離開福建莆田市湄洲島前,生蚝餅和細米粉的滋味,喚醒了美國紐約青年狄杰(James Tiscione)的味覺記憶,“特別像在美國吃到的味道”。
放下筷子,狄杰反應過來,原來從小吃的“美式中餐”,根在湄洲島。他向記者介紹,登上湄洲島的第一天,當地人教他用莆田話說“鹵面”,“不就是美國唐人街中餐館菜單上的英文‘Lomein’的發音嗎?”
19世紀末以來,一批批到美國闖生活的莆田人,以開餐館謀生,靠著家鄉味在異國站穩腳跟。久而久之,莆田的方言也化用美國唐人街菜單中的鹵面英文“Lomein”。
狄杰感嘆,“就像完成了一個味覺的閉環,在莆田找到了與美國唐人街的文化關聯。”
“天下媽祖回娘家”無比壯觀
出於對中國傳統民俗文化,尤其是媽祖文化的濃厚興趣,狄杰特意選在媽祖誕辰前夕,攜妻子前往媽祖文化的發源地湄洲島,進行為期三天的文化探訪。此行恰逢湄洲島舉行了盛大的"天下媽祖回娘家"系列活動。
圖為3月29日,狄杰與愛人在湄洲島天妃故裡遺址公園內的古代婚房景點拍照打卡。呂明 攝
“在湄洲島,到處都是樹,環境好,空氣和食物都‘新鮮’。”更讓狄杰感到“新鮮”的是,在湄洲媽祖祖廟天后廣場舉行的“天下媽祖回娘家”啟動儀式。
媽祖原名林默,出生於莆田湄洲島,天資聰穎,樂善好施,在海上搭救遇難船隻不幸遇難,后人敬仰媽祖尊她為海上保護神。媽祖在全球華人中有著廣泛的信仰,媽祖文化傳播到50個國家和地區,在全球有3億多的敬仰者。
農歷三月二十三日是媽祖誕辰,每年媽祖誕辰日前后一段時間,海內外的媽祖敬仰者都會不遠萬裡,恭送分靈媽祖回到湄洲島謁祖進香,以“回娘家”的方式尋根問祖。
圖為3月29日,狄杰在湄洲島參加“天下媽祖回娘家”啟動儀式並與英歌舞表演隊互動。呂明 攝
啟動儀式當天,盛大的民俗踩街活動迎著晨曦開始,狄杰跟著人群一路行走拍攝,與近萬名敬仰者匯集在依山而筑的祖廟前。待號聲長鳴,兩面繡有“天上聖母”的幡旗和18盞紅燈緩緩升起,列隊者捧著媽祖分靈,拾級而上,依次行三獻禮,在香煙繚繞中完成古老的儀式。
在湄洲媽祖祖廟的升天古跡處,狄杰懷著敬畏之心,效仿著敬仰者,輕觸三下牆面,也對媽祖說起了“悄悄話”。“太震撼了,無比壯觀。”他激動地稱贊,這不僅是景點,更是一座活著的民俗博物館。
朴素的島民對這位有著高鼻深目和褐色卷發的陌生面孔,釋放了熱情與善意,梳著媽祖髻的阿婆、表演隊伍的年輕成員、等候的媽祖敬仰者,主動與他攀談、合照。
圖為3月29日,狄杰在湄洲島天妃故裡遺址公園體驗媽祖花制作技藝。呂明 攝
與中國的不解之緣
狄杰與中文的緣分,始於10歲去紐約唐人街玩。“像去了另外一個星球,跟我的文化完全不一樣的。招牌上的中文字像小方塊,我仰著頭想,這到底怎麼讀?”巧的是,那天他在路邊還撿到一本廢棄的中文書,盡管看不懂,卻將它塞進書包,“發誓要解開這個謎。”
在朋友的推薦下,狄杰20歲時參加了中文學校的兒童班。“場面有點滑稽。”他自嘲道,作為課上唯一的成年學生,和六歲孩子們一起學唱《兩隻老虎》,“但這就是我的中文啟蒙。”
狄杰這個中文名字,是他第一位中文老師起的。老師夸他聰明,能發現中文語法中的很多線索和關聯性,“就像神探狄仁杰一樣。”
2001年,在大學中文選修課老師的鼓勵下,狄杰來到北京游學。這次經歷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畢業后他定居北京,成為一名媒體人,結識了湖南籍的妻子。24年來,他的足跡遍布西安、雲南、廣州等。
狄杰見証了中國的發展巨變,卻始終著迷於那些不變的文化根脈。他說,“在湄洲島,最觸動我的,是看到這個傳統歷經千年,依然鮮活地延續著。”
看到敬仰者為媽祖點燃香火,狄杰說,這種感恩和守望,可能正是唐人街背后的靈魂。
在全球"中國熱"持續升溫的當下,面對一些外籍博主通過夸張的表演來博取流量的現象,狄杰有著自己的思考。他說,“我理解他們想表達對中國文化的喜愛,因為中國確實非常了不起,你去哪裡都會發現驚喜,值得贊嘆的地方實在太多了。”
狄杰也認為,與夸張討好的表達不同的是,自己更願意融入到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深入了解和學習每個習俗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內涵。
採訪是在湄洲島一家飯店進行的。結束時,一旁的保潔阿姨夸狄杰,“你把我們中國話講得很好”。這位走南闖北的美國青年,害羞地擺著手說,“哪裡哪裡,一般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