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DNA數據存儲效率?最新納米技術研發出新方法
2024年10月25日08:15 |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10月24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納米技術論文稱,研究人員研發出一種基於DNA的數據存儲新方法,或可提高將數據寫入DNA的速度和成本效益。
在該技術的演示中,將一張中國拓片的圖像(16833比特)和一張熊貓照片(252504比特)存儲進了DNA,可以被准確地印刷和檢索出來。論文作者認為,這個技術有望為可持續、高密度數據存儲技術不斷增長的需求,提供可規模化的解決方案。
該論文介紹,傳統硅基材料存儲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數據存儲需求,推動了人們尋求新的存儲解決方案。DNA因其超高存儲密度和耐用性,顯示出作為頗有前景的存儲介質的潛力。不過,傳統DNA數據存儲方法依賴於從頭合成DNA序列,這個過程十分費時、昂貴且易於出錯。
在本項研究中,北京大學和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等科研人員開展合作,他們從自然發生的甲基化(DNA的表觀遺傳修飾)得到靈感,提出了一種無需合成的方法,用通用DNA模板中鹼基的選擇性甲基化來編碼數據。這種稱為“表觀比特”的方法,類似於傳統的比特,以兩個二進制值中的一個(0或1)來存儲信息,對應鹼基是否甲基化。
論文作者報告說,他們這項研究中每個反應的寫入輸出為350比特,遠遠超過依賴DNA從頭合成的數據存儲系統每個反應約1比特的輸出量。
《自然》同期發表同行專家的“新聞與觀點”文章認為,最新發表論文的這一方法可用於存儲圖像和文本。此外,根據研究人員稱60位沒有專業生物實驗室經驗的志願者用這個方法成功編碼了文本數據,這進一步展現出它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責編:林凡巽、姜潔)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