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在中國續寫“飛虎情誼”

新華社合肥9月11日電 初秋安慶,陽光和煦,綠意蔥蘢。萬裡長江從此東流而過,最終匯入寬廣的太平洋。
江岸不遠處,正在改造升級的安徽省安慶市望江縣漳湖鎮回民村援華飛虎隊轟炸機殘骸陳列室,10日迎來了第一批客人——由美中航空遺產基金會成員及飛虎隊老兵后人組成的美國飛虎隊代表團。
“跨越大半個地球,來到父輩為之戰斗和付出的地方,第一次看到並觸摸當年的轟炸機殘骸,我會銘記終生。”展廳內,70歲的美中航空遺產基金會主席格林深情凝視面前的飛虎隊轟炸機殘骸,不時伸手輕輕觸摸。
9月10日,在安徽省安慶市望江縣漳湖鎮回民村援華飛虎隊轟炸機殘骸陳列室內,美中航空遺產基金會主席格林在觸摸飛虎隊轟炸機殘骸。新華社記者 郭晨 攝
“這個見証歷史的大塊頭是一張漁網撈上來的。”56歲的回民村村民馬金兵說,2013年,他和同行漁民在江中意外打撈出3個戰機殘骸,分別是起落架、發動機和部分機身。
“剛撈起來的時候,直覺告訴我們它們很重要,大伙就在岸邊日夜守著。”馬金兵說,經鑒定后,當地政府隨即建起陳列室進行保護、展覽,他帶著女兒、女婿和親戚好友反復去過很多次。
該陳列室建成10多年來,超過60萬參觀者到訪,其中大部分是來自中國各地的青少年。館內最資深的志願講解員是71歲的退休教師王茂方,她說:“真實感人的故事至今仍感動著一批批來參觀的中國人,也激勵我一直堅守下去。”
“中國人重情重義。抗戰期間我們與美國飛行員共同戰斗的歷史故事,未來一定會代代傳下去。”馬金兵說。
“感謝你!你做的一切都很了不起。”聽聞故事的格林急忙上前雙手相握。語言不通,卻心意相通。
1941年,一批美國青年飛行員在陳納德將軍率領下,組成中國空軍美國志願援華航空隊,來華抗擊日本法西斯侵略。同年12月,他們在昆明上空第一次作戰就取得勝利。中國人民親切地稱這支部隊為“飛虎隊”。
據統計,飛虎隊援華作戰期間,2000余名美籍飛虎隊隊員在戰斗中犧牲,200多名遇險隊員被中國民眾營救。
“95%的落地飛行員都被中國人救起,隻有很少人落入日本人手中。無論美國飛行員的降落傘飄落到哪裡,都能得到中國人的救助……”陳納德在回憶錄《戰士之路》中寫道。
中國政府始終珍視中美兩國人民在抗擊日本法西斯的斗爭中同仇敵愾所結下的深厚友誼,近期首次對外公布2590名美國籍抗日航空英烈名錄,在四川、湖南、雲南等地建立相關博物館、紀念館和遺址公園,促成多所“飛虎隊友誼學校”。
飛虎隊隊員詹姆斯·米爾斯的女兒瑪格麗特·金坎農是這段歷史的見証者和記錄者。
如今,大部分美國人對飛虎隊的歷史並不了解,瑪格麗特·金坎農希望借助新書推介這段佳話。“老一輩做到的事情,我們也可以接力。”
“攜手合作非常重要,今天我們仍需要這種關系。”她告訴記者,雖然分居太平洋兩岸,膚色、種族各異,但兩國人民向往和平與正義的心聲是相通的。
9月10日,在安徽省安慶市望江縣漳湖鎮回民村援華飛虎隊轟炸機殘骸陳列室內,飛虎隊隊員詹姆斯·米爾斯的女兒瑪格麗特·金坎農在拍攝飛虎隊轟炸機殘骸。新華社記者 郭晨 攝
這次尋覓之旅,美國飛虎隊代表團先后參訪了江蘇南京、湖南芷江等地。
“民間交往能夠建立起彼此間的信任和理解。”芷江飛虎隊紀念館館長吳建宏說,飛虎隊紀念館不僅要向民眾展示中美當年並肩戰斗的歷史,更要記錄中美兩國人民友誼的傳承。
增進相互理解、促進中美青少年交流是格林熱衷的事業。“回民村援華飛虎隊轟炸機殘骸陳列室就是很好的載體,我們基金會准備參與到這裡的場館更新建設中,將來也爭取美國學校與當地學校結成友好關系。”他說。
離開展廳時,格林再一次扭頭回望轟炸機殘骸,久久佇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