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美國頻道

國際博物館館長對話青年 共“繪”博物館未來

2024年08月20日09:05 | 來源:中國新聞網
小字號

中新網長沙8月19日電 (張雪盈)馬王堆漢墓考古發掘5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國際博物館館長對話青年”專題活動19日在湖南長沙舉行。國內外知名博物館館長與優秀青年代表圍繞“文化遺產賦能社會發展”“博物館陳列展示創新”“文化+科技”“博物館與青年”4個主題展開對話,共“繪”博物館未來。

馬王堆漢墓考古發掘5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國際博物館館長對話青年”專題活動19日在湖南長沙舉行。 張雪盈 攝

馬王堆漢墓考古發掘5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國際博物館館長對話青年”專題活動19日在湖南長沙舉行。 張雪盈 攝

“21世紀的博物館與傳統博物館的最大區別,在於它能利用各種科技手段進行多元化敘事。”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許杰認為,每位觀眾的興趣點都不盡相同,例如研究員更想看見文物的細節、兒童更關注背后的故事,要通過技術手段增強觀眾與文物的交互性,允許觀眾自主性地對文物和文化遺產背后的故事進行探索。

曾在文博行業深耕十余年的蘇州和雲觀博數字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楊曉華,正致力於推動博物館數字化展示工作,並與故宮博物院、湖南博物院等六百余家博物館展開合作。在湖南博物院的四樓有一片特別的空間,那裡沒有文物陳列,隻有戴著VR眼鏡的小朋友在“無痛”觀展。

“兒童體力、精力相對較差,很難堅持逛完一整個博物館。”楊曉華介紹,VR技術能將高清數字化採集的文物影像投射在觀眾眼前,幫助其“原地”觀展﹔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進步,或許還能實現“觸摸”文物。

“文物內外側均清晰可見。”日本平山郁夫絲綢之路美術館館長平山東子觀看湖南博物院內數字文物影像后感慨,類似於此的文物數據,既能增進各國博物館的相互了解,也能為文物保護和修復做好數據支撐。

盡管長期從事文物數字化工作,但楊曉華與許杰都認為,文化和科技的融合關鍵在於敘事,要將浩瀚的歷史以不同的方式傳遞給不同的人。

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曾舉辦兵馬俑展覽。“為讓沒有中國文化背景的西方民眾了解到兵馬俑的意義,我們結合現代生活,從中提取了‘不朽’這一概念。”許杰解釋,“不朽”也是現代人的追求,例如老師培養出一流的學生,學者寫出流芳百世的專著,不同語言、不同種族的人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追求“不朽”。

“用觀眾熟悉的內容打破文化隔閡。讓西方觀眾通過自己熟悉的路徑,走進神奇的中國和古代文明。”許杰說,這樣的探索還在繼續。

本次活動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國內外知名博物館、教育界、體育界代表和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及新聞媒體、社會公眾等240余人參加了本次活動。

(責編:林凡巽、Sun Zhao)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