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舌尖到心頭:美國華裔青少年體驗“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中新網成都7月31日電 “我生病的時候,爸爸讓我吃西藥,而媽媽讓我吃中藥,有時候我不知道該聽誰的。”美國紐約高中生張悅焓是一名華裔青少年,她的父親是美國人,母親是中國人,“有一次我生病,媽媽專門出去買中藥材,還會泡一種紫色葉子的茶給我喝,那個茶的味道很苦很苦。”
近日在參觀了成都中醫藥大學博物館后,張悅焓理解了媽媽的用心。她在接受採訪時說,中藥有著悠久的傳統和一脈相承的歷史文化,“因為我在美國長大,我不太理解中國的文化。但這次我來中國,體驗了我媽媽小時候的經歷,突然覺得可以理解她了。”張悅焓說。在成都中醫藥大學博物館,張悅焓制作了一個香囊,裡面裝有薄荷、紫蘇葉、石菖蒲、金銀花等中藥材,有安神醒腦的作用,“我准備把這個香囊送給媽媽,她喜歡這些。”
美國華裔青少年參觀成都中醫藥大學博物館,了解中醫歷史文化。肖蓉 攝
第一期美國華裔青少年巴蜀文化品悟之旅活動正在四川進行。29日至30日,近200名美國華裔青年在成都感受當地的歷史人文與自然生態。成都被譽為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從觀賞大熊貓到聆聽歷史故事,從親手爆炒川菜到制作中藥香囊,這些華裔青少年逐漸拉近了與中華文化的距離。
日前華裔青少年來到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時,天空下起小雨,大熊貓在圈舍內大口啃著竹子,年紀稍小的大熊貓三兩成群相互打鬧,美國大一學生曲鎏馬上端起相機拍下這有趣的畫面。“我在美國沒有看過大熊貓,之前隻在北京看過一次。”他說,“四川是大熊貓的‘老家’,這次我拍到了很多照片,甚至還有不到一歲的大熊貓。回美國后我一定要把這些照片向身邊人分享。”
“以前我覺得大熊貓很‘懶’,經過導游的講解,我了解到大熊貓的生活方式,理解了它們為什麼看上去‘懶洋洋’的。”美國芝加哥華裔青少年周夢嫣說。
美國華裔青少年在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挑選大熊貓紀念品。 肖蓉 攝
在美國華裔青少年眼中,成都儼然一座大熊貓之城。在成都街頭,他們時常看到大熊貓元素:爬樓大熊貓的雕塑,3D裸眼大屏內的動畫大熊貓,印在帆布包、水杯、筆記本上的大熊貓圖案……大熊貓的慵懶和鬆弛似乎感染了成都人,后者將鬆弛感刻在了骨子裡,融入日常生活之中。
實際上,成都人的鬆弛感和慢節奏與兩千多年前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不無關系。都江堰造就了“天府之國”,使成都平原土地肥沃,為當地百姓提供了豐富的物產和宜居宜業的環境。在參觀都江堰水利工程時,導游向華裔青少年介紹了都江堰的歷史與功能。得知都江堰至今仍在發揮作用后,不少人瞪大雙眼發出驚嘆。
歷史上,很多文人和政治家在成都留下足跡。杜甫草堂有一通刻有《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全詩的石碑,導游楊漢軍用中英雙語向來自大洋彼岸的年輕人講解杜甫創作時的處境和心境:“偉大的詩人住在一個漏雨的破草房裡,卻心懷天下蒼生,這體現了一個中國知識分子的理想。”在武侯祠,楊漢軍認真講解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的兄弟情誼和諸葛亮的忠誠勤勉,幫助這些生長在不同文化環境的華裔青少年加深對中華文化的理解。
“以前華裔青少年隻在課本上學過這些知識,比如都江堰、李杜的詩歌、三國故事等,但他們很少親眼看過。我相信這次旅行可以讓他們對中華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美國華裔青少年領隊、華夏中文學校中部分校董事長雷志軍說。成都的文化氣息打動了美國初中生赫佳茵,她說,“這次參觀的景點和以前學過的東西能對應上。我不僅有一種懷念的心情,而且加深了對中華文化的理解。”
美國華裔青少年在成都川菜博物館學習炒制川菜宮保雞丁。肖蓉 攝
成都以飲食文化聞名,有“美食之都”的稱號。在成都川菜博物館,每位華裔青少年體驗了川菜宮保雞丁的制作,參觀了郫縣豆瓣和醬油的晾晒場地,還品味了地道的成都小吃。當了解到手工釀造的醬油需要在壇子裡靜靜晾晒數百天,美國高中生赫翹楚感到驚訝:“每個制作步驟都是小心翼翼、非常用心,可以看出中國人帶著匠心在制作食物。”
“中華飲食文化跟隨中國人的腳步走向世界每個角落,並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美國華裔青少年領隊高佳賢介紹說,中國菜在美國也較為普遍,美國有不少川菜館。高佳賢認為,飲食是傳承中華文化的一種方式:“在美國華人家庭,學會用筷子幾乎是每個華裔孩子的‘必修課’。即使在美國,華人父母也不希望孩子忘記中華文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