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美國頻道

耶魯學者:中國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豐富思想財富

2024年07月05日09:06 | 來源:中國新聞網
小字號

中新網北京7月4日電(薛凌橋)“儒家思想是中華文明最耀眼的部分之一。其思想學說具有豐富的生態敏感性價值,它告訴我們人類不可能獨善其身,因為我們與社會、家庭、自然是緊密相連的。”近日,《宇宙的旅程》紀錄片放映與評介活動在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舉行。期間,美國儒學家、耶魯大學林業與環境研究學院教授瑪麗·塔克(Mary Evelyn Tucker)如是說。

《宇宙的旅程》由耶魯大學環境學院瑪麗·塔克與約翰·格裡姆歷時10年共同創作,以一種詩意和引人深思的視覺形式,集中探討生命在宇宙中的演進過程和演進規律,呼吁人類關注地球上其他生命的存在價值,激發人們在日益嚴重的環境氣候與社會危機時期,與地球建立一種更加密切的連接。

《宇宙的旅程》紀錄片放映與評介活動宣傳海報 中新網 薛凌橋 攝

《宇宙的旅程》紀錄片放映與評介活動宣傳海報 中新網 薛凌橋 攝

活動期間,瑪麗教授以及與會嘉賓還就中國的“雙碳”承諾、綠色生活方式、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等話題,展開了探討。

瑪麗介紹稱,儒家思想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將人與自然納入統一的有機整體,確立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原則。這是儒家思想對世界生態哲學思想的偉大貢獻之一。

她認為,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思想學說之一,儒家思想是中華文明綿延5000余年的關鍵之一。不同於西方所提倡的個人主義,儒家思想將人類、自然生態和社會秩序等獨立觀念集合在一起。

談及中國當下為生態文明建設所做的努力,瑪麗表示,中國在2060年之前實現碳中和的承諾,非常重要。鑒於中國在推動化石能源消費減量替代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中國“雙碳”目標的提出,將為其他國家樹立榜樣。

對此,美國耶魯大學林業與環境研究學院高級講師和高級研究員約翰·格瑞姆((John Grim)表示贊同。他指出,自己注意到,人類對氣候變暖的認知正在發生變化。過去,人們認為全球氣溫的上升應該被控制在前工業化時期水平之上1.5攝氏度以內,而在2023年年底於阿聯酋迪拜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COP28)之后,人們認為這一數值應該被上調至2攝氏度。因此,中國致力於減少碳排放、實現碳中和的努力,有助於將氣溫上升數值穩定在1.5攝氏度范圍內。“我認為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他表示。

《宇宙的旅程》紀錄片放映與評介活動交流現場 中新網 薛凌橋 攝

《宇宙的旅程》紀錄片放映與評介活動交流現場 中新網 薛凌橋 攝

六月份,在前往新疆喀什出席論壇的途中,約翰發現沿線地區設置有許多風力發電機。他認為,這對減少燃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使用,實現能源轉型非常重要。他還稱贊,越來越多的中國年輕人開始關注低碳消費。

2018年3月11日,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生態文明寫入憲法。談及這一舉措,瑪麗表示,將生態文明寫入憲法,意味著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擁有了法律和實踐層面上的雙重意義。

在訪談中,約翰還指出,中國提出的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也是一項重要的倡議,因為這一概念的提出,意味著一種責任。而在他看來,這種責任會讓實現碳中和等一系列目標變得更有意義,並可能對西方國家產生影響。

(責編:林凡巽、姜潔)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