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美國頻道

18世紀貓咪標本藝術,映射當時死亡觀

2016年09月07日15:20 | 來源:人民網-美國頻道
小字號

       有的東西很可愛——比如說貓﹔有的東西又有點可怕——比如說死掉的貓。不過還有一種東西可以游走在兩種風格的邊緣,比如Walter Potter的動物標本展《貓咪婚禮》(The Kittens' Wedding)。

       1835年生於英格蘭蘇薩克斯郡(Sussex)的Potter在一個多世紀前創作了《貓咪婚禮》這個作品,這也是他1918年離世前的最后一件動物剝制標本作品。展品中共有20隻貓咪標本,婚禮上包括牧師、新娘、新郎和一眾賓客,所有人身著華服。所有衣服都由他的鄰居和女兒制作。與他之前的作品不同的是,《貓咪婚禮》中的動物裝飾很全面,包括耳環、插花、袋表。

       Potter的貓咪尸體都是從附近的一個農場得來的,而大部分用來喂食的鳥和老鼠都是由熟悉他的人,在遇到時捐贈的。參考現在那些有潔癖的人在保存死去的動物尸體時的小心謹慎,你可以想象在Potter生活的年代,動物標本剝制術有多麼流行。在維多利亞時代,人們不僅關心自然界的變遷,更加會利用科學手段解剖探究生命過程的復雜。尤其是,死亡。

       在19世紀初,流行一句“凡人終有一死(mementos mori)”來藝術化地表達人的死亡近在眼前。從在頭發上裝飾鑽石、到死亡面具、再到給尸體拍照,19世紀的人們從不畏懼死亡。當白喉、傷寒、麻疹和霍亂等傳染病肆虐時,他們也不得不直面死亡這件事,正如維多利亞女王幾十年來一直悼念她的去世的丈夫阿爾伯特王子。

       而動物標本剝制術,將動物尸體用作科研標本或者藝術裝飾,也只是維多利亞時代對於死亡的一種意識。給動物標本穿上服裝,布置場景,將他們擬人化,借由動物的死亡來隱喻人類。

       這個展覽現在正在紐約布魯克林的病理解剖博物館(Morbid Anatomy Museum)進行展出。《紐約時報》則將Walter Potter視作視覺剝制藝術的大師。博物館的合伙人和創意導演Joanna Ebenstein稱贊他為“以動物作為媒介的民族藝術家”。

       作為觀眾,不管你覺得是美麗還是奇怪,他的作品都代表了一個會廣泛討論死亡、崇敬甚至慶祝死亡的時代。(胡玉楊編譯自《赫芬頓郵報》)

(責編:梁軍、張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