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千禧一代被稱"我我我一代" 自尊致極度自戀--美國頻道--人民網
人民網>>美國頻道

美媒:千禧一代被稱"我我我一代" 自尊致極度自戀

2013年05月15日03:07    來源:新華網    手機看新聞

  千禧一代大致是指在1980年至2000年期間出生的人。有數據顯示,這一代人似乎更加自戀,更加自私,更加懶惰,難以長大﹔然而,他們也被認為更加真誠,更加積極,更加樂觀,更具創新精神。他們被稱為“我我我一代”,但也可能是最了不起的新一代

  【美國《時代》周刊5月20日一期(提前出版)文章】題:我我我一代,最了不起的新一代(作者喬爾·斯坦)

  我即將要做的事情是多少年來老一輩都做過的:批評比我年輕的人懶惰、自私、淺薄。不過,我可是做過研究的!我能拿出數據!我能援引著名學者的話!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提供的數據顯示,與目前達到65歲的那一代人相比,年齡在20多歲的一代人患自戀型人格障礙的比例是前者的將近3倍。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40%的千禧一代認為,他們應當每兩年就得到一次晉升,無論表現如何。他們看重虛名:根據2007年的一項調查,長大后想給名人當個人助理的中學女生人數是想當參議員的女生人數的3倍,是想當大公司首席執行官的女生人數的4倍。他們深信自己是了不起的:全國青年與宗教調查發現,60%的千禧一代表示,他們在任何情況下遵守的道德是,隻要他們覺得這是對的就行。他們的個人發展受阻:根據克拉克大學在2012年進行的一項調查,在18至29歲的年輕人當中,更多的人與父母同住,而不是與配偶同住。他們也很懶惰:非營利組織家庭與工作關系研究所在1992年發表報告稱,在23歲以下的年輕人中,有80%的人希望日后能夠從事責任更大的工作﹔10年后,這一比例降到了60%。

  自尊導致極度自戀

  千禧一代大致是指在1980年至2000年期間出生的人。千禧一代的人數達到8000萬,是美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個年齡段。在嬰兒潮一代引發社會革命之后,千禧一代是最具威脅、最激動人心的一代,這並不是因為他們試圖推翻統治階級,而是因為他們是在沒有統治階級的環境下長大的。工業革命大大增強了個人的力量———人們可以移居到城市,做生意,讀書看報並建立組織。信息革命更是令人們進一步獲得力量,使人們掌握了能夠憑一己之力與大型組織競爭的技術:黑客對抗企業,博客寫手對抗報紙,恐怖分子對抗政府,網絡視頻導演對抗電影制片廠,應用軟件制作者對抗全體產業。千禧一代不需要我們。正因如此,我們懼怕他們。

  在美國,千禧一代是嬰兒潮一代的子女。嬰兒潮一代也被稱為“我一代”,他們的子女則是“我我我一代”,后者的自私程度更甚。在上世紀50年代,美國人家裡擺放著結婚照片、學校集體照,或許還有軍裝照。現如今,美國一般中產階級的家裡則是到處擺滿了本人以及寵物的照片。

  他們之所以變成這樣,部分原因在於,在上世紀70年代,人們對孩子灌輸自尊的理念,希望以此增加孩子成功的幾率。結果是,自尊在找工作或者在酒吧調情時是有用的,但無法留住工作或感情關系。聖迭戈大學的心理學教授瓊·特文格說:“直接對孩子說你愛他們。這麼做更好。當他們還小時,你告訴他們自己很特別、是公主、是搖滾明星什麼的都還好。等到孩子長到14歲時,這麼說就不明智了。”當事實証明他們並非像自己所認為的那樣了不起時,自尊心會令他們失望。《管理新一代勞動力:以國際視野看千禧一代》一書共同編輯肖恩·萊昂斯說:“這一代人最有可能在事業上達不到自己的期望,在他們所處的年齡段對工作的滿意程度也是最低的。這相當於一場期望得不到滿足的危機。”

  難以接受平庸生活

  盡管千禧一代對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狂妄自信,但他們的成長也受到阻礙,從青少年成長為成年人的生命階段變長。青少年這個概念起源於20世紀20年代。1910年,上高中的孩子所佔比例很小,因此大多數人是與家裡或工作場所的成人進行社會交往。如今,手機使得孩子們隨時能夠社交———根據皮尤的調查,他們平均每天收發88條短信———他們生活在朋友們不間斷的影響下。美國埃默裡大學英語教授、《最愚蠢的一代:數字時代如何使美國年輕人變傻並危害我們的未來》一書作者馬克·鮑爾萊因說:“來自同齡人的壓力是反心智、反歷史和反口才的。年輕人在成長到23歲的過程中如此受同齡人支配,這種情況在歷史上從未有過。要在心智上成長,你必須與年長的人、有歷史的東西建立聯系:17歲的人如果隻和17歲的人混在一起是永遠長不大的。”

  千禧一代整天都在互動,但幾乎總是通過屏幕。你在酒吧裡看到過他們坐在一起發短信。從2000年開始,兒童同理心測試的分數急劇下降。這很有可能是因為缺少面對面的時間以及更高的自戀度。千禧一代不僅缺乏使自己為他人擔憂的那種同理心,他們甚至在理解他人觀點上都有問題。

  千禧一代在成長過程中觀看電視真人秀,其中大多數基本上都是有關自戀者的紀錄片。如今,千禧一代把自己訓練得隨時可以上電視真人秀。曾經為真人秀節目挑選過試鏡者的星探多倫·奧菲爾說:“大多數人在30歲前從未從人格類型方面去定義過自己是誰。因此,對於人們在14歲就會去定義自己是誰,這簡直就是進化過程中的一次飛躍。”

  1979年,克裡斯托弗·拉希在《自戀文化》一書中寫道:“媒體為關於名譽和榮耀的自戀夢提供了素材,並強化了這種夢,鼓勵普通人將自己視同明星,憎恨‘芸芸眾生’,使得他們越來越難以接受日常生活中的平庸。”

  改變源於時代環境

  盡管這篇文章前半部分的內容絕對是事實,但千禧一代的自戀更多的是一種趨勢的延續,而不是不同於之前世世代代的革命性決裂。他們不是一個新物種,只是通過突變來適應他們所處的環境。

  生命階段處在青少年和成年人之間的人推遲進行人生選擇是因為他們能夠從大量職業選項中進行選擇。有些選項,如社交媒體方面的工作,在10年前還不存在。如果一個人在26歲前平均會換7份工作,有哪個傻瓜會試圖在一家公司獲得晉升。由於有了在線約會、“臉譜”交友網站上的圈子以及在全球范圍內與人建立聯系的能力,他們不再需要與高中班上的同學甚至自己國家的人結婚。由於壽命迅速延長,科技使得女性能在40多歲時懷孕,他們在推遲作出重大決定方面有了更大自由。

  許多行為被視為千禧一代所特有,但事實上,有錢人家的孩子一直在這樣做。對於許多年輕人來說,互聯網讓機遇變得均等,讓他們可以得到這樣的機遇並了解相關信息,而過去這多半隻屬於富人。我在20世紀80年代成長期間,以為自己會成為一名律師,因為在我們那個中產階級聚集的郊區,這是我所知道的那些苦學數學的人最好的出路。但在我上了斯坦福大學后,更多的選項擺在我的面前。研究工作場所變遷的簡·白金漢說:“過去,如果你想當作家,可是不認識出版界的人,那麼你就會想,我還是別干這一行了。但是現在的情況是,等等,我認識某某,他又認識某某。我一次又一次聽說這樣的故事:某個組織的高管說,‘這個人剛剛給我發了電子郵件,讓我給他一個小時的時間,管他呢,給他就是了。’所以難能可貴的一點是,這一代人確實感覺自己擁有這些權利,所以他們會更有創新精神,也更願意嘗試新東西,他們會做這些酷酷的事情。”

  金·卡爾達希安向非千禧一代表達了他們對她這一代人的所有誤解,她很樂意承認自己沒有什麼特殊的才能。但是她也十分清楚自己為什麼會討同齡人喜歡。她說:“他們喜歡我分享許多自己的事情,我對於自己的生活向來都很坦誠。”一旦不再受到權力的恐嚇,人就會喜歡朋友告訴自己的東西,遠甚於廣告宣傳上的內容,哪怕這個朋友是個想賺錢的名人,哪怕這種友誼不過是回復的一條微博。

  雖然千禧一代的每個人也許都像卡爾達希安這樣喜歡與人分享,但是與60后的夫妻讓朋友到他們家中觀看畫質糟糕的度假照片幻燈片相比,在臉譜網上發布度假照還不算那麼招人討厭。一家創意公司的高級副總裁斯科特·赫斯說:“想像一下,如果嬰兒潮一代擁有YouTube,他們會變得多自戀?我認為從許多方面講,對千禧一代的指責是因為剛好在這個時候出現的許多新技術。”

  “上帝知道他們會成功”

  千禧一代能夠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在他們所投身的傳統機構中做得更好。在15年來一直負責征兵工作的加裡·斯蒂特勒看來,千禧一代比他接觸過的其他群體更讓他印象深刻。他說:“我剛開始負責新兵招募時,入伍的新兵都是那種做、做、做的類型。這代人是在做事情之前先想、想、想。他們一來就會說,‘我想做這個,然后等我做完了這個,我想做那個’。”

  就連對千禧一代的自戀感到擔憂的心理學家也認同一點:千禧一代很陽光。他們既不冷嘲熱諷,也不百無聊賴。沙恩·史密斯主管的公司從事與千禧一代相關的業務,他說:“他們的積極樂觀讓我吃驚。互聯網上過去是正面與負面的東西各佔一半,現在正面的東西佔到九成,負面的隻佔一成。”

  但是如果需要最有力的証據來証明千禧一代有可能成為推動積極變革的重要力量,那麼有必要了解這一點:“最偉大的一代”的倡導者湯姆·布羅考喜歡千禧一代。他將他們稱為“謹慎的一代”,他認為他們在做決定時的謹慎是對自己所處的世界作出的聰明回應。他們一直信奉:挑戰常規。找到新的、更好的做事方法。

  於是,下文關於千禧一代的描述就會比我在文首的那些話更加全面。他們是真誠、樂觀的一代人。他們擁護社會。他們是務實的理想主義者,喜歡小打小鬧但不做白日夢,他們是懂得利用技術來享受生活的人。他們的世界是平坦的,所以他們沒有領導者,也正因為如此,從“佔領華爾街”到埃及解放廣場,各種反抗活動的成功幾率甚至不如以往。他們希望得到持續的認同———他們在更衣室試衣服的時候就會把照片發到網上。他們非常害怕錯過任何事情,他們說話時非常喜歡使用簡稱。他們崇拜名人,但是在崇拜名人時不會心懷尊敬地保持一定距離。即使信仰上帝,他們也不喜歡去教堂,這是因為他們不認同大型社會組織﹔30歲以下的成年人當中有三分之一沒有宗教信仰,這一比例創下歷史紀錄。他們希望有新的體驗﹔對他們來說,體驗比實物更加重要。他們矜持淡定,沒有那麼多熱情。他們見多識廣,但較少付諸行動。他們有商業頭腦。他們有金融責任心﹔雖然助學貸款額創下新紀錄,但他們的房貸與信用卡債務總額比有記錄以來的任何一代人都要少。他們熱愛手機,但是討厭打電話。

  他們不僅僅是我們迄今所知人數最龐大的一代人,而且可能成為可以按出生年代劃分、且擁有某些顯而易見的共同點的最后一代人。千禧一代當中已經出現了“半代人”乃至“四分之一代人”,而辨別代溝的標准在於你是通過臉譜網、推特網、iPad平板電腦還是Snapchat軟件學會打字的。每當有“半代人”興起時,都會令“前半代人”驚恐不已,雖然他們原本就是兄弟姐妹。而千禧一代的后輩們很可能擁有更強的能力。面對照相機,他們已經變得極其自如,以至於美國平均每個1歲嬰兒所擁有的照片數量已經超過17世紀一位法國國王一生所有肖像的總和。

  所以,誠然,關於他們的自戀、懶惰和自以為是,我們擁有各種各樣的數據。但是,任何一代人的偉大之處都不是由數據決定的﹔決定其偉大之處的因素在於,當有挑戰降臨在他們面前時,他們會如何應對。而且同樣重要的是,我們看待他們的方式同樣會成為另一個因素。你或許認為千禧一代會孕育出新一代最優秀的樂觀創業者,也可能覺得他們隻不過是在期待得不到滿足時會一蹶不振的8000萬庸人———你會選擇哪一種看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如何看待事物的變化。至於我本人,我會選擇相信孩子們。上帝知道他們會成功。

(責編:美國頻道、任建民)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今日熱點

  • 國際觀察:應警惕抹黑海外中國企業的不良傾向
  • 美國的亞裔組織發起針對當地一家同樣來自亞洲的銀行的抗議活動,乍聽起來讓人費解,但這背后的故事卻並不復雜……[詳細]

紐約帝國大廈槍擊案2死9傷
紐約帝國大廈槍擊案2死9傷

  • 美國公司的剝削鏈
  • 美國公司已變得如此強大和不負責任,以致於他們能將文化交流項目變成一個剝削廉價勞工的來源。當這種侵犯人權的事件曝光后,這些公司就會躲到各級供應商和分承包商后面,將人們對他們的指責轉到他們的供應鏈上……[詳細]

紐約槍擊案第一現場
紐約槍擊案第一現場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